English

百年记忆

2000-03-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世纪影响世界的重要人物 我有话说

 20世纪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迅猛及其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之深刻,都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能比拟的。当我们历数20世纪发生在世界每一个领域、每一方面的重大事件、重大发明发现时,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的是与它们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直到今天,他们仍生活在我们中间: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罗斯福、邱吉尔等,或是领导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或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或是揭开了自然宇宙的奥秘,或是掀开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帷幕;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汉娜·阿伦特,文学家普鲁斯特、卡夫卡、伍尔芙,艺术家毕加索、凡高、邓肯等等,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当然,还有那些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恶魔似的人物,如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为了使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历史的教训。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册《百年记忆》(刘建一主编)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幅较完整的20世纪重要人物的画卷。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埃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区的奥克帕克村。自幼在当内科医生并酷爱户外运动的父亲的熏陶下,养成对打猎、钓鱼和自然生活的热爱。1917年中学毕业后到堪萨斯城《星报》当记者,同年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赴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1918年7月受伤,经12次手术从身上取出近200块弹片,获意大利政府两枚表彰勋章。战后回国,继续为各报写稿。1920—1924年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驻外记者赴欧洲,报道了希土战争等重大国际事件。1925年第一部重要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在纽约出版,初显文体特点,即用动作描写推进故事,反映人物思想,语言力求简练。翌年出版成名之作《太阳照常升起》,表现战后侨居欧洲大陆的美国知识分子空虚、彷徨的绝望心情,在20年代的美国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由于此书扉页上有斯泰因曾说过的“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那句话,就此“迷惘的一代”便成为一代作家的代名词。此后,滑雪、斗牛、打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他作品的背景。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作为《北美联盟》记者赴西采访,他同情共和派政府,反对佛朗哥叛军。此经历使其思想转向激进的民主主义与革命的人道主义。1940年出版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剧本《第五纵队》,主题仍是战争、爱情与死亡,特别是前者采取了明确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成为欧美现代文学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语言的技巧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940年起定居古巴。当年3月到中国广东韶关报道中国抗日战争。二战期间,他作为记者曾到法国,组织过游击队抗击德国法西斯。战后返回古巴,创作出描写“硬汉性格”的著名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获得巨大成功,创两天销售500多万册的高记录,被誉为“表现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出神入化之作”,并获1952年普利策奖。1954年,因其“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作者在非洲旅游时飞机失事受重伤,未能亲自赴瑞典领奖。1959年古巴革命后,海明威返美国爱达荷州,健康状况日愈恶化,两次住院接受电疗。由于身患多种疾病,精神极度沮丧,于1961年7月2日在家中用双筒猎枪自杀。

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

约翰·洛克菲勒,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大垄断资本家,1839年7月8日生于美国东部纽约州里奇菲尔德一个法国移民家庭。其父为一杂货商,其经商之道对幼小的洛克菲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55年,洛克菲勒中学毕业,在其父的影响下,决计不升大学,而是进入企业界寻求发展。他先在休威特—塔特尔商行担任记账员,后来很快就自立门户,与英国移民莫里斯·克拉克共同创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经纪公司。由此,洛克菲勒开始了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之旅。

由于经营有方,洛克菲勒的公司很快便财源滚滚,特别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凭借卖出买入,洛克菲勒很快就使公司变成了经营盐、食品、牧草、苜蓿种子等多品种的大公司。1861年,洛克菲勒预见到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必将大规模增加对石油的需要,便投资石油开采业。1865年,洛克菲勒购买了安德鲁斯—克拉克炼油公司,更名为EXCEL?SIOR,正式投身于石油业。1866年,洛克菲勒分别买下了克利夫兰和匹兹堡的50至80家炼油厂。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出任公司董事长,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在公司经营中,洛克菲勒为减少浪费,节省资金,故而以标准石油公司为核心,合并其他中小企业,彻底解决石油价格不稳和精炼油过剩的问题。到了1872年,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克利夫兰的炼油行业,其旗下包括了34家企业、1600名员工,控制了美国全国1/4的炼油能力。

1882年1月,标准石油公司召开股东大会,组成托管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这标志着标准石油托拉斯的形成。以此为起点,美国的其他工业部门也相继建立了各种托拉斯组织。洛克菲勒成为全美国最富有的人,他登上了美国石油工业的巅峰。

正当洛克菲勒和他的标准石油托拉斯如日中天之时,美国全国开始悄然兴起了一场反对不公平竞争、反对贪污腐化的改革运动。洛克菲勒作为“进行欺诈、高压,行使特权”的代表,首当其冲受到批判。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从而开始了托拉斯与反托拉斯之间最为激烈的对抗。罗斯福提出要将垄断市场、勾结铁路的标准石油公司彻底铲除。1911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判标准石油公司解散,洛克菲勒为之辛苦经营40年、耗尽毕生精力于其中的石油王国轰然倒塌了。

亚历山大·贝尔(1847—1922)

“我知道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知道巨大的成功马上就要到来。”贝尔曾自信地向世界这样宣告。的确,贝尔的命运与从他手中诞生的电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话给贝尔带来了无尽的荣誉。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了电话是什么样子,然而120年前却没有电话。

从1872年开始,贝尔花费了许多年去实现他的梦想——“一部能说话的机器”。直至1875年6月,贝尔如愿以偿,成了“电话之父”。

贝尔于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

1869年,他担任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并担任声学讲座的主讲。那时,电报的应用正处于初兴时代,贝尔想:“既然电流可使音叉震动,为什么声音或音叉的震动,不能使电流获得音波相应的差而来传递声音呢?”于是,他就去问一位有名的电学技师,利用电波传送音波是否可能?那位电学技师竟大笑说:“你之所以产生这种幻想,是因为缺乏电学知识。我劝你还是先去看看中学的初步常识罢。”贝尔决心学习电学知识。两年后,由于电学知识的增长,他更相信电波传递音波是可能的了。

1873年,贝尔辞去了教授职务,开始了电话的设计和实验工作,同时,他寻找了一位电气技师沃特森提供技术上的设计。两年后的一天,沃特森正在受话器端屏息静气地聆听,受话器里的声音起初细如游丝,后来竟然传出了贝尔清晰地喊叫:“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原来贝尔在操作仪器的时候,不小心把硫酸溅在腿上,剧烈的灼痛使他失声大喊要求沃特森的帮助。贝尔的这句情不自禁的求助,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机传送的第一句话。沃特森听见后,惊喜万分,急忙向贝尔跑去。“贝尔!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贝尔也感觉到了成功的来临,向沃特森跑去。历史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这是1875年6月2日。

1876年3月3日(贝尔的29岁生日),贝尔的专利申请被批准,专利号为美国174465。其实,在贝尔申请电话专利的同一天几小时后,另一位杰出的发明家艾利沙·格雷也为他的电话申请专利。由于这几个小时之差,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贝尔为电话的发明者。

玛丽·柯特(1934—)

20世纪西方妇女时尚的风云变幻的发展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给世界和人们的视觉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由年轻的英国设计师,时装店老板玛丽·柯特所设计的迷你裙了。

迷你裙的出现无疑给女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实际上,这种惊喜绝不仅仅限于女性),用柯特的话来说,就是它,能让女人们尽情地舞蹈、运动和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从它第一次崭露头角到三四十年后的今天,迷你裙仍然代表着一种解放,它呼唤着时尚从闺中走出来,支持着年轻人从父母的限制中挣脱出来,鼓励着女性走出性别歧视的阴影。

1955年,从艺术学校毕业的柯特和她的未婚夫亚历山大·普鲁克·格林纳在伦敦经营一家名叫“芭扎尔”的服装店时,她对时尚还一无所知。但她敏锐地觉察到身边的时代在变化,年轻人希望拥有自己的时尚来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憧憬。而聪明手巧、有着一头黑色秀发的柯特很快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鲜艳的齐膝短裙,配以叮当作响的钮扣,再缀上簇紧的黑边蕾丝。这几乎成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她设计的服装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商店赢得了相当可观的销售数量。也就在那一年,伊莉莎白女王为了感谢她对世界服装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授予她一项崇高的殊荣,在受到女王接见时,柯特穿的正是一条紧裹臀部的迷你裙。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1899—1980)

什么是悬念?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39年他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希区柯克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这与他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希区柯克对人生抱着一种奇怪的恐惧感。他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或者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我们和正派、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另外,在希区柯克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一种绝望的感觉。他的那部影片《破坏者》初次放映时,在广告上加上了“当心背后有人”的副标题,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具有无时不有的偏执的疑惧。

希区柯克的艺术别具一格的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悬念,但是,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种焦虑。例如,他非常害怕跟警察打交道,以至于到了美国后,几乎不敢开车出门。有一次,他驱车去北加利福尼亚,仅仅因为从车中扔出一个可能尚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而终日惶惶不安。希区柯克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他的知名度极高,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可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却很少。他虽然身处名利场中,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整天在家里跟书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儿为伍,同很少几位密友往来。

他也许有点古怪,难以理解,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他是一个献身艺术的人。他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拍出一部杰作,而不是赚钱(虽然钱也会随之滚滚而来)。希区柯克不参加各种社交聚会,不跟妖艳的女影星厮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确是一心不二用的。有人问他,要是让他自由选择职业的话,那他愿意做什么,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爱画,但我不会画。我爱读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制片。我绝不会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希区柯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制片上,他事先筹划一切,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并且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去实现他的计划。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著名的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她一生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17部剧作;作品被译成103种文字,在102个国家出售,世界销售量达4亿册。她的许多佳作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译成各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

克里斯蒂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谨,作品以背景多异、构思精巧、情节离奇、悬念迭出、推理严密等特点见长,往往情节发展到最后一章时才见分晓,故特别引人入胜,魅力至今在世界上久盛不衰。

克里斯蒂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市。自幼受母亲影响很大,未受过正式教育。6岁时随家移居法国,曾在巴黎学习声乐,后弃学回国尝试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与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上校成婚。后在医院当护士。此期间开始正式从事侦探小说创作。处女作《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6次被出版商退稿,直到两年后(1920)方得出版。直至1926年,克里斯蒂的另一部小说《罗杰疑案》才真正引起注视。该书首次出现比利时大侦探赫里克尔·波洛的的形象。这位充满智慧和诙谐、清高自负的侦探主角,在克里斯蒂以后创作的25部长篇和许多短篇小说中出场,侦破了各色各样的疑难奇案,成了世界侦探小说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1928年,克里斯蒂与丈夫离异;1930年与考古学家马洛温爵士结婚,并随丈夫到数国考察。1971年,克里斯蒂受封女爵士称号。1976年1月20日在英国沃灵福德去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